你好!欢迎访问文化咨询服务平台!登录|注册
当前位置:首页>行业资讯> 佛陀的智慧是什么?搞清楚“无明”和“明”这两个概念,你就懂了
佛陀的智慧是什么?搞清楚“无明”和“明”这两个概念,你就懂了
发布日期2020-12-12 浏览次数1068 作者 来源

   学佛的人都知道,学佛或者修行,最终的目的就是解脱轮回束缚,出离生死苦海,而真正的解脱,依靠的就是佛陀的智慧。

  那么,佛陀的智慧是什么呢?

  其实就是这两个概念,即“无明”和“明”,也就是说,如果你能够搞清楚“无明”和“明”这两个概念,你就会懂得,佛陀的智慧是什么?那么,对于这两个概念,我们该如何理解呢?

  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之中,《阿含经》是最早的经典之一,《阿含经》认为“无明”是众生不断流转于世间的根本原因 。

  所谓的“无明”,指的就是不明有情身心以及宇宙世间一切现象,概括起来就是有我或有法的存在,认为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或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真实不虚的,这是佛教之中所说的“无明”。

  关于“无明”,龙树的《中论》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和分析,诠释“无明”的本质和更深层次的内涵是。

  龙树认为,“无明”就是我们看不清一切法的真相,因为“无明”的本质却是无自性、自性空的。但我们往往会住于这些幻现的现象之上,误以为有一个真实的自体存在,然后生起有关于这个存在的各种概念。这些概念在《中论》中统称为“戏论”。换句话说,“无明”其实并不是你硬给它加上你自己想法的那个东西。

  有了关于这些概念的想法,也就是“它与不是”它“的现象就可以区别出来,这种区别就是“分别” 。 由“分别”就有你我,才产生了“我见和我执”,如我们常说的男女、苦乐、高下…… 等都是由“分别”而产生“我所执”或“法执”。 有了执着,便会引生贪瞋取舍的烦恼,然后一定会造业 ,造业则会在三界轮回之中无法脱离。

  但觉悟之人并没有《阿含经》所说的“无明”。

  《中论》所说的自性见,所以,能够破除我执和法执,看清现象的真实相貌。这种智慧《阿含经》称之为“明”(相对于‘无明’而产生的概念)。《中论》中则用“无我智”或“空智”来代表这种智慧,也就是唯识系所说的“无分别智”。

  关于“明”,《阿含经》说: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,起有觉、无觉、有无觉、我胜觉、我等觉、我卑觉、我知我见觉…… 先所起无明触灭,后明触觉起。

  经中没有以肯定的方式描述“明”的内容,只是以否定的方式说没有各种错觉就是“明”。

  而《中论》而随顺《阿含经》的所强调的“无我”法门,用“无我智”作为见道解脱的智慧。“无我”的梵文的本意是指“离开了我执、我所执而生起的般若智”。

  无我智的“所对境”,也就是它所观察所缘虑的对象,《中论》称之为“诸法实相”。

  诸法实相,梵文的本意是“法性”, 即事物存在的真实法相。《中论》的无我智等于唯识体系的“无分别智”,这个智慧的对境是“真如”,即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 。

  


Copyright©2020 kangxinwenhu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